00:00

“其所以谓为南音者,这大概是脱胎于楚声南音之义,而取其南国歌调之意,也即是南方珠江流域的歌乐也 。”
——梁培炽

南音有别于福建南曲中的南音(福建南音是以器乐演奏为主、兼有唱曲的乐种),源于广东民间木鱼歌和龙舟曲,在前者的基础上加入音乐旋律,以粤语入调,词曲富有生活气息,是广府人描写日常生活、抒发情感的音乐行为。《南音知晓》中的“南音”不仅仅指向同名传统音乐形式,还关联着以西樵山为起源的南粤文化声音景观和创作者的本土属性,创造出的与粤地相关的、广义的“南方的声音”。“晓”意为“明亮”,也解作“天刚亮的时刻”,因此“知晓”表达的是对于时间观念的掌握。

“南海是南音的故乡”(陈勇新,《南音词曲选》)。在“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”考察期间,午后在平沙岛的村落听到从民居中传来阵阵粤曲,便决定以“南音”为线索进行在地创作:为西樵山、听音湖、平沙岛、松塘村、儒溪村五个片区的公共广播设施,制作一套用于日间的乐曲报时系统,从早七时至晚七时。

"以时间为线索,是传统的南音作品中常见的一种书写体例,有“叹五更”和“十二时”等模式,以“更”或“时辰”为刻度,一更一叹以推进抒发情感,代表作有何惠群的《叹五更》。启发于此,《南音知晓》亦以时为序,创作一整套乐曲。

音乐作品以广东音乐七平均律为基础,用传统南音节拍打击乐器(木鱼、打板)作为时间流逝的刻度,用“暮鼓晨钟”中的钟作为整点时刻的提示;南音常使用的乐器如扬琴、洞箫则使用合成器来做声音设计。并使用模组合成器为旋律创作工具,研究七平均律中的和谐构成,重新设计南音中不同的长、短板面和过门(南音中的音乐旋律)。结合在西樵山、平沙岛、太平墟等片区实地采录的田野录音,意图创造出一种超现实的声音景观。

每首报时乐曲,都有对应命名,“海幢钟”、“趁下圩”、“晚凉天”、“晚蛰吟”、“醉流霞”等所有词汇都选自南音经典作品中的曲词,例如《客途秋恨》、《叹五更》、《祭潇湘》、《霸王别姬》、《泪湿青衫》等。命名和时序也有关联,如“海幢钟”为五更(寅时)之后响起的报时钟声:
“无端惊破鸳鸯梦;
海幢钟接海珠钟。
睡起懒梳愁万种;
唉我愁万种,
只见一轮红日照入帘栊。”
—— 何慧群《叹五更》

又如,“晚蛰吟”出自南音版《红楼梦》,指太阳将要下山的时刻虫子开始叫唤。这个场景我在西樵山傍晚接近闭园的时刻真确地感受到并录了下来,最后创作出将在西樵山片区下午五时的报时音乐《晚蛰吟》。

实地录音部分,记录了如平沙岛上村民交谈日常、摆地摊妇女们的对话和收音机里电台播放的粤曲,渡江小轮的航程,西江流动和江上货轮的轰鸣,西樵山的山林声景,还有松塘村、儒溪村的生活声景等等,都作为元素放到了报时乐曲的创作中。

在大量素材的基础上,项目中还诞生了另一组音乐作品,8 首曲、每曲皆为 8 分钟的组曲《〈南音知晓〉氛围音乐集》。在更长的曲目时间里,呈现了更完整的实地录音和舒展的声音氛围。这 8 首组曲将会以实体形式出版呈现。

在项目进行期间,接触大量南音的研究性文本和多次走访现居于广州的地水南音瞽师,最终汇编了一册 50 页的《广东南音通识》,以普及广东南音知识。更多声音归档和文本资料,请浏览项目网站(soundofthesouth.cn)。


mafmadmaf
2022 年 11 月 12 日 广州

附录一:报时乐曲名录(全 19 首)
以下为平沙岛、松塘村、儒溪村、听音湖片区报时曲组
《海珠钟》(08:00)
《欢喜透》(09:00)
《桐叶落》(10:00)
《咸亨象》(11:00)
《细细声》(12:00)
《趁下墟》(15:00)
《乐繁华》(16:00)
《晚凉天》(17:00)
《醉流霞》(18:00)
《渡瑶琴》(19:00)
以下为西樵山片区报时曲组
《海幢钟》(09:00)
《碧空清》(10:00)
《芝兰友》(11:00)
《千竿影》(12:00)
《正着时》(13:00)
《动秋心》(14:00)
《桂香飘》(15:00)
《盼暮云》(16:00)
《晚蜇吟》(17:00)

附录二:《〈南音知晓〉氛围音乐集》组曲曲目
《清晨的平沙渡口》
《西樵山中》
《学堂》
《正午的四方竹林》
《平沙岛午后》
《瞽师》
《八分钟的航程》
《西樵山的傍晚》

文字:mafmadmaf